您当前的位置: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 矮小症 > >

孩子总被叫 “小不点”?家长别忽视,矮小症可能正在影响孩子自

日期:2025-08-20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小不点”“小矮子”…… 这些看似随口的称呼,对身高偏矮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无形的伤害。在学校里,他们可能因为够不到储物柜、被同学调侃而逐渐变得沉默;课堂上,明明会的问题却不敢举手,生怕成为焦点;甚至在集体活动中,会下意识地躲在人群后面。家长若只觉得 “孩子只是长得慢”,可能会忽略一个潜在问题:矮小症不仅影响身高,更在悄悄侵蚀孩子的自信心。
 
  被 “标签化” 的童年,藏着多少隐形伤害?
 
  身高偏矮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群体中的 “特殊存在”。研究显示,长期被贴上 “小不点” 标签的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是正常身高孩子的 2-3 倍。
 
  他们可能会因身高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 “不如别人”,进而回避社交、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比如,有的孩子会故意拒绝上体育课,因为害怕在跑步、跳绳时被同学嘲笑;有的孩子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担心对方注意到自己的身高差距。这些行为逐渐累积,会导致孩子性格变得内向、敏感,甚至影响学业表现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心理压力还可能反过来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形成 “身高偏矮 — 自卑 — 生长更慢” 的恶性循环。因此,家长不能仅凭 “孩子还会蹿个儿” 的侥幸心理拖延,需尽早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矮小症问题。
 
  如何区分 “长得慢” 和矮小症?
 
  很多家长容易将 “长得慢” 与矮小症混为一谈,从而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其实,两者有明确的科学界限:
 
  “长得慢” 通常是指孩子身高暂时低于同龄人,但每年增长速度在正常范围内(3 岁以上儿童每年增长 5 厘米以上),且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未来有追赶性生长的可能。
 
  矮小症 则是一种病理状态,指孩子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第 3 百分位(即 100 个孩子中排名倒数后 3 位),或每年身高增长不足 5 厘米,且骨龄往往落后于实际年龄。此外,矮小症孩子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差、精神不振、智力发育迟缓等。
 
  家长可通过定期测量身高(每 3 个月 1 次)绘制生长曲线,若曲线持续走低或持平,需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儿科或内分泌科检查,通过骨龄检测、生长激素水平测定等明确诊断。
 
  抓住黄金期干预,帮孩子重拾自信
 
  3-12 岁是矮小症治疗的黄金期,此时孩子骨骺尚未闭合,生长潜力大,及时干预不仅能改善身高,更能避免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科学检查,明确病因
 
  矮小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染色体异常等。只有通过专业检查找到病因,才能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例如,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需通过生长激素替代治疗,而甲状腺功能异常则需补充甲状腺素。
 
  规范治疗,别信偏方
 
  部分家长迷信 “增高药”“保健品”,殊不知这些产品可能含非法添加的激素,会导致孩子性早熟,加速骨骺闭合,反而缩短生长时间。目前,经国际认可的有效治疗方式是生长激素治疗(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身高和骨龄变化。
 
  家庭支持,重建自信
 
  除了医学干预,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重建至关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与他人攀比身高,多关注其优点和进步,比如 “你今天主动回答问题,特别勇敢”;鼓励孩子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乐器等,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当孩子被调侃时,教他们正确应对,比如 “每个人成长速度不同,我会慢慢长高的”。
 
  这些信号,提醒你必须马上带孩子就医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
 
  班级排队始终站在前 3 位,且与同学的身高差距越来越明显;
 
  每年身高增长不足 5 厘米,持续两年以上;
 
  孩子自己明确表示因身高感到自卑,不愿与人交往;
 
  伴随其他异常,如面容异常、四肢比例不协调、第二性征发育过早或过晚。
 
  孩子的自信心培养比身高数字更重要,但矮小症带来的身高差距,往往是摧毁自信的隐形推手。作为家长,要警惕 “小不点” 这类称呼背后的潜在问题,通过科学检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矮小症,抓住黄金期进行干预。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更能挺直腰杆,自信地面对世界 —— 这才是给他们比较好的成长礼物。

看完本文后

  • 212人赞过

    好文章赞一下

  • 41%咨询客服

    进一步了解疾病

  • 24%继续阅读

    查看其他内容

  • 36%预约挂号

    找天使医生亲诊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门诊时间: 8:30-18:00(无假日医院)
医院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1号
网站申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