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科普:让你真正了解这一病症
日期:2025-02-05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多动症,临床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它以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常导致患者的学业困难和人际关系不良。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日常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多动症。
一、病因
多动症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包括遗传、神经生理学因素、轻微脑损伤、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多动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父母或亲属中有患多动症的人,儿童患病的概率会增加。遗传方式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2. 神经生理学因素:多动症患儿脑电图异常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慢波活动增加,提示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
3. 轻微脑损伤: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病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存在这一障碍。
4. 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贫困、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此外,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毒物质、吸烟、饮酒等也可能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5. 社会心理因素:如父母性格不良、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导致孩子出现多动症状。
二、症状
多动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和冲动。这些症状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中可能有所不同。
1. 注意力不集中:患儿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容易分心或走神。上课时容易走神、开小差,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经常丢三落四。
2. 活动过多:患儿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表现为过分不安宁、小动作多、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
3. 冲动:患儿行为冲动,难以自我控制。表现为易怒、易哭、易冲动,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经反复教育也不会汲取教训。
此外,多动症患儿还可能出现学习困难、情绪不稳、性格缺陷、精细动作发育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症状。
三、诊断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症状、判断症状持续时间、进行MRI检查、行为量表检查以及智力测验等。
1. 观察症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如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进行初步判断。
2. 判断症状持续时间:如果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在不同场合均有明显表现,则可能患有多动症。
3. MRI检查:进行头部MRI检查,帮助明确头部是否有异常病变,影响神经功能。
4. 行为量表检查:包括父母问卷、教师问卷等,通过回答问题,医生可以统计分数,明确患儿的具体情况。
5. 智力测验: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能存在智力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智力测验,以便尽快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四、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1. 一般治疗: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属需要关心体谅患儿,对其进行耐心的帮助与训练,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2.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哌甲酯和托莫西汀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儿的注意缺陷和冲动症状。但需要注意,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患儿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强化,对不良行为进行负性强化。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让患儿自觉行为的恰当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五、日常管理
对于多动症患儿,日常管理同样重要。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患儿改善症状:
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患儿规划好学习任务,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压力。
2.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患儿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画画、音乐、运动等,有助于缓解多动症状。
3.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家庭和睦,避免过度严厉或溺爱的教育方式,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4. 定期复诊: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对患儿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通过了解多动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患儿改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患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