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动症门诊-解读多动症,让爱与理解陪伴孩子成长
日期:2025-06-17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多动症如同一片难以驱散的迷雾,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陷入困惑与焦虑。那些注意力涣散、过度活跃、行为冲动的表现,常常被误解为孩子 “不听话”“故意捣乱”。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解读多动症,用爱与理解驱散这片迷雾,就能发现每个 “特殊” 孩子的内心,都藏着渴望被接纳、被认可的纯真愿望。
读懂多动症:解码孩子的 “异常” 行为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其核心症状由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构成。拥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并非不想专心学习,而是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窗外的风声鸟鸣、同学的铅笔摩擦声,都能轻易将他们的思绪带离;写作业时,刚写下几个字,就被手边的玩具、突然闪现的念头吸引,导致作业拖沓、错误频出。多动症状则让孩子仿佛被装上了永不停歇的马达,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甚至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也难以安分,不停地跑动、喧闹。冲动特质使他们做事不经思考,在课堂上随意抢答、打断他人;与同伴相处时,一言不合就情绪爆发,做出攻击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这些看似 “异常” 的行为,并非孩子主观意愿的体现,而是大脑发育异常导致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约 75% 的多动症患者家族中存在类似病史;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尤其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异常,直接影响大脑对注意力和行为的调控;此外,孕期母亲的不良生活习惯、孩子童年期的创伤经历等,也可能成为诱发多动症的因素。了解这些,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以爱为舟:搭建沟通与信任的桥梁
当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家长和老师的态度至关重要。许多多动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频繁遭受批评指责,内心充满自卑与不安。此时,爱与理解是治愈他们心灵创伤的良药。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耐心。比如,孩子写作业分心时,不要立刻发火,而是轻声提醒,陪孩子一起制定专注学习的小目标;老师在课堂上,对多动症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如 “今天你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真棒”,用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同样关键。多动症孩子往往因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感到苦恼,家长和老师要成为他们的倾听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当孩子因与同学发生冲突而难过时,先给予拥抱和安慰,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携手同行:科学干预助力孩子成长
解读多动症,不仅需要情感上的理解,更要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医学治疗方面,专业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具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症状。但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行为干预也是重要环节,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制定清晰的规则和奖惩制度,利用 “代币制” 激励孩子,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可获得一枚星星贴纸,攒够一定数量就能兑换心仪的礼物,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社交能力。例如,通过拼图、舒尔特方格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习沟通与协作,提升社交技能。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老师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情况,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支持的成长环境。
解读多动症,是一场用爱与理解浇灌的旅程。当我们真正走进多动症孩子的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包容、耐心与科学的帮助,就能陪伴他们跨越成长路上的障碍,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