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 多动症 > >

广州孩子很好动是多动症吗?

日期:2025-07-07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老师总说我家孩子坐不住,是不是有多动症?”
 
  “孩子在家一刻不停,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是多动还是活泼?”
 
  在门诊和家长群里,类似的疑问屡见不鲜。孩子好动是天性使然,但若伴随注意力分散、冲动行为等症状,则需警惕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本文将从症状差异、科学评估、干预策略三方面,帮助家长理性辨别孩子行为,避免过度焦虑或延误治疗。
 
  一、好动≠多动症:关键看这5个差异
 
  1. 行为目的性
 
  普通好动的孩子:活动通常有目标,如“搭积木”“追蝴蝶”,能根据兴趣切换任务。
 
  多动症儿童:行为杂乱无章,如反复跑跳却无明确目的,甚至因无聊而破坏物品。
 
  2. 注意力持续性
 
  普通好动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画片、拼图)能专注20分钟以上。
 
  多动症儿童:即使面对喜欢的活动,也容易因外界干扰(如窗外鸟叫)分心,注意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同龄人。
 
  3. 冲动控制力
 
  普通好动的孩子:能通过提醒(如“等妈妈说完再回答”)克制冲动。
 
  多动症儿童:常打断他人说话、抢玩具、冒险爬高,且事后难以理解后果严重性。
 
  4. 场景适应性
 
  普通好动的孩子:在严肃场合(如图书馆、电影院)能遵守规则,安静下来。
 
  多动症儿童:无论场合(课堂、餐厅、葬礼)均难以自控,表现为扭动、说话、离座。
 
  5. 行为持续性
 
  普通好动的孩子:行为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如3岁调皮、6岁能安静听课。
 
  多动症儿童: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至少出现在2个场景(家庭、学校),严重影响学习或社交。
 
  案例对比
 
  普通好动:5岁男孩在公园反复奔跑、捡树叶,但能听从“回家”指令,回家后主动分享“树叶像小船”。
 
  多动症倾向:同年龄男孩在公园横冲直撞,撞倒其他孩子后大笑,被家长拉走时哭闹踢打,拒绝道歉。
 
  二、多动症的3大核心症状:家长需警惕的“红色信号”
 
  1. 注意力缺陷
 
  课堂表现:经常走神、漏听指令、作业粗心大意(如漏题、抄错数字)。
 
  家庭表现:丢三落四(忘带文具、水杯)、生活杂乱无章(书包像“垃圾箱”)。
 
  2. 活动过度
 
  婴幼儿期:胎动频繁、睡眠浅、易惊醒,学步期爬高上低、停不下来。
 
  学龄期:上课小动作多(转笔、抠橡皮)、课间疯跑、写作业时扭动身体。
 
  3. 冲动行为
 
  社交场景:抢同学玩具、打断别人说话、排队时推搡。
 
  危险行为:闯红灯、从高处跳跃、玩火玩电。
 
  数据参考
 
  据《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但就诊率不足10%。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建议通过专业量表(如SNAP-IV、Conners量表)初步筛查,并尽快就医。
 
  三、科学干预:家庭、学校、医疗三方协同
 
  1. 家庭支持:结构化环境+正向激励
 
  任务拆解:将“收拾书包”拆解为“1.拿出语文书;2.装入文具盒;3.检查作业清单”,用便签纸贴在书桌前。
 
  时间管理:用沙漏或计时器设定“25分钟专注时间”,完成后贴小红花,集满10朵兑换游戏时间。
 
  情绪训练:教孩子用“我感到生气,因为……”代替摔东西,通过角色扮演练习“等待”“分享”。
 
  2. 学校配合:个性化调整+同伴支持
 
  课堂策略:安排孩子坐在老师附近,减少干扰;允许通过捏减压球、站立听课等方式释放能量。
 
  作业优化:将书面作业改为口头报告,或分段完成(如“先做数学选择题,休息5分钟后再做应用题”)。
 
  社交引导: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孩子倾听、轮流发言的能力,及时表扬进步(如“今天你等小明说完再发言,真棒!”)。
 
  3. 医疗干预:精准评估+综合治疗
 
  诊断流程:儿科医生或儿童精神科医生会通过行为观察、量表评估、心理测验(如韦氏智力测验)排除焦虑症、学习障碍等共病。
 
  治疗方案:
 
  轻度: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家长培训)。
 
  中重度: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如哌甲酯、托莫西汀),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家长误区澄清
 
  “孩子长大就好了”:未经干预的多动症儿童,70%症状持续至青春期,30%延续至成年。
 
  “吃药会变笨”:规范用药可改善注意力,副作用(如食欲下降)通常轻微且可控。
 
  “打骂能纠正”:体罚会加重孩子自卑、叛逆心理,形成“行为问题-批评-更严重问题”的恶性循环。
 
  回到开头的疑问:孩子好动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多动症的信号。关键在于家长能否用科学方法观察行为模式,而非贴上“调皮”“懒惰”的标签。
 
  记住:多动症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脑发育的“时差”。通过家庭、学校、医疗的协同支持,孩子完全能学会控制冲动、专注任务,在成长中逐渐缩小与同龄人的差距。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经历类似困扰,请记住:求助是智慧的体现,而非软弱的表现。及时行动,就是给孩子好的礼物。

看完本文后

  • 212人赞过

    好文章赞一下

  • 41%咨询客服

    进一步了解疾病

  • 24%继续阅读

    查看其他内容

  • 36%预约挂号

    找天使医生亲诊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门诊时间: 8:30-18:00(无假日医院)
医院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1号
网站申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