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如何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日期:2025-08-11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而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与普通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他们并非故意 “调皮捣蛋”,而是受神经发育特点影响,在注意力、行为控制、互动配合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自身学习,还可能对课堂秩序产生干扰。了解多动症对课堂表现的具体影响,有助于教师和家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
注意力缺陷:知识接收的 “拦路虎”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心是多动症学生在课堂上突出的表现,直接影响知识的接收与理解。
在课堂听讲时,他们很难长时间聚焦于教师的讲解。即使刚开始能集中注意力,也容易被细微的外界刺激打断 —— 窗外的鸟叫、同学翻书的声音、甚至自己衣服上的图案,都可能让他们的思绪跑偏。因此,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往往听不全、记不牢,尤其是需要连续理解的抽象知识(如数学公式推导、语文课文分析),更容易出现理解断层。
在阅读课本或板书时,多动症学生也常出现 “跳行漏字” 的情况,导致对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比如,把 “3 加 5” 看成 “3 减 5”,把 “已经” 读成 “己经”,这些看似粗心的错误,实则与注意力无法稳定聚焦有关。此外,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短时记忆任务(如背诵单词、复述刚讲过的内容)时,表现也明显落后,因为信息难以在大脑中短暂留存。
多动与冲动:课堂秩序的 “干扰源”
多动症学生的多动和冲动行为,不仅让自己难以安心学习,还可能干扰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
多动行为在课堂上的表现多样:有的学生无法安静坐在座位上,会不自觉地扭动身体、踢蹬双腿,或用手摆弄铅笔、橡皮等文具,发出不必要的声响;有的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擅自离开座位,走到教室后排或窗边,完全无视课堂规则。这些行为会分散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打断教学节奏。
冲动行为则体现在缺乏克制力上:教师提问时,他们可能不等问题说完就抢答,甚至说出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可能突然插话、嘲笑或随意打断;遇到轻微的挫折(如解不出题目、被教师提醒)时,容易情绪激动,出现哭闹、摔文具等行为。这些冲动反应会破坏课堂的有序氛围,增加教师维持纪律的难度。
任务执行困难:学习效率的 “绊脚石”
课堂上的练习、作业等任务,对多动症学生来说往往是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启动任务、维持专注和保证质量方面都存在困难。
面对课堂练习,很多多动症学生存在 “拖延启动” 的问题。当教师布置练习后,他们可能会长时间盯着题目发呆,或反复摆弄文具,无法快速进入做题状态。即使开始做题,也容易因注意力分散而中断,比如做一道题时突然想起别的事情,或被其他同学的动作吸引,导致完成速度远低于其他同学。
在任务质量上,他们的表现也不稳定。由于难以保持细致和耐心,做题时容易出现粗心错误 —— 抄错数字、漏写步骤、写错汉字等情况屡见不鲜。即使简单的题目,也可能因马虎而失分,让教师和家长误以为他们 “没掌握知识”,实则是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注意力管控不足。此外,他们对复杂任务(如多步骤应用题、作文构思)的规划能力较弱,不知道从何入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放弃尝试。
互动与规则遵守:课堂融入的 “障碍墙”
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社交规则和集体意识的环境,而多动症学生在互动配合和规则遵守方面常存在困难。
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中,多动症学生往往难以融入。他们可能无法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频繁打断别人;或只顾自己表达,忽略团队的共同目标;当意见与他人不一致时,容易冲动争执,破坏合作氛围。这些互动问题会让他们逐渐被小组排斥,影响课堂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遵守课堂规则方面,他们也表现出明显不足。比如,上课铃响后仍无法安静下来,随意说话;教师强调 “不许做小动作” 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课后不按时上交作业,或忘记带学习用品。这些行为并非故意违抗,而是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尚未发育成熟,难以适应集体规则的约束。长期下来,可能会被教师贴上 “不听话”“问题学生” 的标签,影响师生关系和孩子的自我认知。
情绪与自信心:学习状态的 “隐形杀手”
课堂上的持续受挫,会对多动症学生的情绪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当他们因注意力不集中而跟不上教学进度,因冲动行为被教师批评,或因任务完成不好而落后于同学时,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分散注意力,让他们更难投入学习,比如上课时担心 “又会做错”,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在题目上。
长期的负面体验还会削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他们可能会觉得 “自己不适合学习”“永远做不好”,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 上课故意走神、拒绝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害怕上学。这种消极状态会让课堂表现越来越差,与同学的差距逐渐拉大。
了解多动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影响后,教师和家长应避免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从调整教学方式、提供注意力支持、强化正向行为等方面入手,为孩子创造更包容的课堂环境。比如,教师可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小步骤,给予多动症学生更明确的指令;家长可在家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帮助他们适应课堂节奏。通过多方协作,帮助孩子逐步改善课堂表现,提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