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怎么改善?
日期:2025-08-18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从基础的互动意识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社交场景。无论是语言能力有限的低龄儿童,还是有一定沟通基础的学龄期孩子,都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获得进步。以下是分阶段、可操作的具体策略。
一、基础阶段:从 “关注他人” 到 “简单回应”(适合社交起步期)
对于几乎无主动社交行为的孩子,首要目标是建立 “社交互动” 的意识,让他们意识到 “与人互动能获得积极反馈”。
用 “兴趣引导” 建立关注
从孩子痴迷的物品或活动入手,吸引他们关注他人。例如,孩子喜欢旋转的玩具车,家长可拿着同款玩具在他面前缓慢旋转,同时轻声呼唤他的名字,当孩子抬头看玩具时,顺势与他对视 1-2 秒,再把玩具给他作为奖励。每天重复 5-10 次,逐步让孩子将 “他人的存在” 与 “获得喜欢的东西” 关联起来。
教 “被动回应” 过渡到 “主动回应”
从简单的指令和手势开始,训练孩子回应他人。例如:
家长说 “看这里” 并指向自己的眼睛,当孩子抬头对视后,立即给予表扬(如 “真棒,你看妈妈了”)和小零食;
玩 “拍手游戏” 时,家长先拍一下手,说 “该你了”,辅助孩子拍手,完成后鼓掌鼓励。
当孩子能熟练被动回应后,逐步减少辅助,引导他主动做出反应(如家长拍手后,等待孩子主动模仿)。
借助 “社交小游戏” 建立互动习惯
选择规则简单的互动游戏,如 “躲猫猫”“滚球”“举高高”,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 “与人合作的乐趣”。例如玩滚球时,家长坐在孩子对面,把球推给他说 “到你了”,当孩子把球推回来时,夸张地笑并说 “你传给我啦,真开心”。游戏时长控制在 5-10 分钟,避免孩子因疲劳失去兴趣。
二、进阶阶段:从 “表达需求” 到 “理解规则”(适合有基础回应能力)
当孩子能对简单指令做出回应后,重点训练 “主动表达需求” 和 “理解基本社交规则”,减少因沟通不畅引发的冲突。
用 “结构化表达” 教孩子传递需求
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选择表达方式:
无语言或语言有限的孩子:使用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制作 “要玩具”“想喝水”“一起玩” 等需求卡片,当孩子想做某事时,引导他拿起对应卡片递给家长,家长立即满足并说 “你用卡片告诉妈妈了,真好”;
有简单语言的孩子:教 “短句 + 手势” 组合表达,如想玩同伴的玩具时,教他说 “借我玩” 并配合伸手的动作,避免直接抢夺。
初期可辅助孩子说出或做出动作,熟练后鼓励他独立表达。
拆解 “社交规则”,逐个突破
社交规则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抽象难懂,需拆解成具体步骤教学。例如教 “轮流”:
用视觉提示卡展示 “你→我→你” 的轮流顺序;
玩积木时,家长放一块积木说 “我的 turn(轮次)”,然后指向孩子说 “你的 turn”,辅助他放一块;
成功完成一轮后,用贴纸奖励,逐步减少辅助,让孩子理解 “等待自己的轮次”。
其他规则(如 “分享”“排队”)也可按此逻辑拆解,结合具体场景反复练习。
模拟 “冲突场景” 教解决方法
提前预设孩子可能遇到的社交冲突(如玩具被抢、被拒绝),教他简单的应对方式。例如:
玩具被抢时,教他说 “这是我的,等一下给你” 或拉着家长的手求助(避免哭闹或打人);
想加入游戏被拒绝时,教他说 “我可以等吗” 或换一个活动。
用玩偶表演或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熟悉应对流程,再逐步在真实场景中应用。
三、高阶阶段:从 “单一互动” 到 “集体融入”(适合学龄期孩子)
对于能进行简单互动的孩子,需提升在集体场景中的适应能力,学习更复杂的社交技巧(如理解他人情绪、维持对话)。
用 “社交故事” 理解场景与情绪
针对校园、聚会等复杂场景,编写图文结合的 “社交故事”,帮孩子预判流程和他人反应。例如 “去同学家做客” 的故事:
“到同学家要敲门,同学开门后说‘你好’;同学分享玩具时,要说‘谢谢’;如果想玩同学正在玩的玩具,要说‘等你玩完可以给我吗’;离开时说‘再见’。同学会因为你有礼貌而开心。”
读故事时,结合表情和动作演示,读完后让孩子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训练 “对话能力”:从 “问答” 到 “延续话题”
从简单的 “一问一答” 开始,逐步教孩子维持对话。例如:
家长说 “你今天玩了什么”,引导孩子回答 “玩积木”;
家长接着说 “积木搭了什么呀”(用开放式问题延续话题),鼓励孩子多说几句;
当孩子能回答后,教他主动提问,如玩完积木后,引导他问同伴 “你搭了什么”。
初期可准备 “对话提示卡”(如写着 “你喜欢吗”“为什么” 的卡片),帮助孩子拓展话题。
在 “小集体” 中练习合作与适应
从 2-3 人的小团体开始,逐步让孩子适应集体互动。例如:
和邻居家 1-2 个孩子一起玩 “合作搭积木”,分配简单任务(如 “你负责拿红色积木,他负责搭底座”),完成后共同庆祝;
参加兴趣小组(如绘画、拼图),在共同活动中自然产生互动(如 “借我一支蓝色蜡笔”)。
家长初期可在旁辅助,当孩子出现不适时及时引导(如轻轻说 “我们一起把这幅画画完吧”),避免他因焦虑退出。
四、辅助工具:让社交训练更高效
合理使用视觉工具和辅助技术,能降低自闭症孩子的社交压力,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执行。
视觉提示卡:制作 “社交步骤卡”(如 “打招呼→分享玩具→说再见”)、“情绪卡”(如开心、生气的表情图)、“规则卡”(如 “排队”“安静” 的简笔画),在相应场景中展示,帮助孩子回忆流程。例如,去公园前出示 “打招呼” 卡片,提醒孩子见到同伴时说 “你好”。
社交故事视频:拍摄简短的真人视频(30 秒以内),演示正确的社交行为(如 “如何加入游戏”),让孩子反复观看模仿。视频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要夸张,台词简洁(如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适合低龄孩子理解。
计时器与约定信号:在集体活动中,用计时器设定 “轮流时间”(如每人玩 5 分钟玩具),让孩子直观理解 “等待多久”;约定 “暂停信号”(如拍手两次),当孩子情绪激动或行为不当,发出信号提醒他暂停,避免冲突升级。
五、家庭与校园协同:让社交技能在生活中巩固
社交训练不能仅局限于刻意练习,更要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技能。
家庭中的 “随机训练”
利用吃饭、散步等日常场景,随时引导互动:
吃饭时问孩子 “爸爸碗里是什么菜”,教他关注他人;
散步时遇到邻居,引导他说 “爷爷好”,成功后说 “你主动打招呼了,爷爷很高兴”。
即使孩子表现不完美(如声音很小),也及时肯定进步,避免批评打击积极性。
与学校老师的 “目标同步”
家长与老师沟通孩子的社交目标,让校园训练与家庭保持一致。例如:
若在家训练 “排队”,请老师在课间操时特别关注,当孩子排队时及时表扬;
请老师安排 1-2 个耐心的同学作为 “社交伙伴”,课间主动邀请孩子玩简单游戏(如拍手、跳绳),帮助他适应同伴互动。
接受 “不完美”,允许 “小退步”
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进步可能出现波动(如某天能主动打招呼,第二天却拒绝),这是正常现象。家长和老师需保持耐心,不强迫孩子表现,而是分析退步原因(如疲劳、环境变化),调整训练节奏,让孩子在压力小的状态下逐步前进。
六、专业支持:复杂情况的个性化干预
若孩子存在严重社交抵触(如见人就躲)、频繁冲突(如打人、尖叫),或经过长期训练无明显进步,需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方案:
对社交基础极差的孩子,采用 “应用行为分析(ABA)” 中的 “回合训练”,逐个攻破 “对视、回应、主动表达” 等技能;
对有语言但不懂社交规则的孩子,开展 “社交小组课”,通过 6-8 人的小团体游戏(如合作拼图、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社交场景,在互动中纠正不当行为;
为家长提供 “家长培训课”,教他们识别孩子的社交信号(如摆弄手指可能表示紧张),掌握在家庭中引导互动的技巧,让训练效果更持久。
写在
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没有 “速成法”,但只要从孩子的能力出发,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循序渐进,多数孩子都能学会基本的社交规则,体验到与人互动的乐趣。重要的是,家长要放下 “让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 的执念,而是关注 “孩子是否比昨天更愿意互动”。
无论是用图片卡辅助表达,还是在游戏中练习轮流,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当遇到困难时,记得专业机构的支持能让路更平坦 —— 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社交训练体系,能为不同阶段的孩子提供科学指导,让家庭训练少走弯路。相信在耐心与科学方法的陪伴下,孩子的社交世界会逐渐打开,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