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 自闭症 > >

自闭症儿童情绪突然失控,如何快速安抚?

日期:2025-08-18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自闭症儿童情绪突然失控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安抚效果。由于孩子的情绪爆发往往与感官过载、需求未被满足或环境变化有关,快速安抚的核心是 “减少刺激、建立安全感、传递可控信号”。以下是分步骤的实操方法,帮助家长在短时间内稳定孩子的情绪。
 
  一、第一时间:物理干预,切断情绪升级的 “导火索”
 
  情绪失控初期(前 3-5 分钟),孩子的理性思维被情绪淹没,此时需通过简单直接的物理干预,避免情绪进一步激化:
 
  “隔离” 过度刺激源
 
  立即带孩子离开当前环境中可能引发不适的刺激 —— 如果是噪音(如商场广播、鞭炮声),迅速转移到安静的角落(如楼梯间、车内);如果是视觉刺激(如闪烁的灯光、拥挤的人群),用衣物或手轻轻遮挡孩子的眼睛,同时说 “我们去安静的地方”。对触觉敏感的孩子,若因衣服标签、地面冰凉引发情绪,可立即脱掉不适衣物或垫上柔软垫子,减少身体的 “痛苦信号”。
 
  用 “肢体锚定” 传递安全感
 
  对接受肢体接触的孩子,可采用 “轻压拥抱”—— 双臂轻轻环绕孩子的肩膀或腰部,施加适度压力(类似 “深压疗法”),这种稳定的触觉输入能快速安抚神经系统,缓解焦虑。若孩子拒绝拥抱,可改为 “平行陪伴”:蹲在孩子身边,保持半米左右的安全距离,用手轻轻拍打地面或自己的大腿,通过规律的震动和声音传递 “我在身边,很安全” 的信号。
 
  提供 “替代物” 转移注意力
 
  拿出孩子日常依赖的 “安抚物”(如特定的毛绒玩具、减压球、带有熟悉气味的围巾),放在孩子手中或让他紧贴皮肤。这些物品带来的熟悉感官体验(如柔软触感、熟悉气味)能快速激活孩子的安全感记忆,就像 “情绪急救包” 一样起到缓冲作用。若手边没有安抚物,可利用环境中的简单物品 —— 比如让孩子紧握一个冰凉的水杯(通过温度刺激转移注意力),或揉搓一张纸巾(通过重复动作释放情绪)。
 
  二、情绪平复期:用 “低语言” 沟通,传递 “可控感”
 
  当孩子的哭声、肢体动作幅度减小(通常在 5-10 分钟后),可通过 “非语言 + 极简语言” 的方式,帮助他意识到 “情绪是可以被回应的”:
 
  用 “视觉信号” 替代复杂语言
 
  此时孩子难以理解长句子,可用手势、图片等视觉信号传递信息:
 
  举起 “安静” 的图片(如一个竖起手指的简笔画),配合缓慢摇头的动作,让孩子理解 “现在需要平静”;
 
  用手指向远处的椅子或角落,做出 “坐下” 的示范,引导他进入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通过 “身体定位” 增强可控感。
 
  避免追问 “你为什么哭”“不要哭了”,这些语言会增加孩子的认知负担,甚至引发二次烦躁。
 
  用 “规律节奏” 重建情绪秩序
 
  情绪失控本质是 “内在秩序被打乱”,可通过规律的声音或动作帮助孩子重建节奏:
 
  缓慢拍手(每秒 1 次),同时轻声数 “1、2、3……”,让孩子的注意力被规律的声音和视觉节奏吸引;
 
  带孩子做 “深呼吸同步”:家长用手按住自己的腹部,夸张地吸气(4 秒)、呼气(6 秒),引导孩子模仿,通过调节呼吸频率降低心率,平复情绪。
 
  “被动满足” 基础需求
 
  若能判断孩子的潜在需求(如饿、渴、累),可直接满足而非等待他表达:
 
  递上一小口水(用熟悉的杯子),或一小块喜欢的零食(如饼干),通过 “口腔安抚” 缓解情绪;
 
  若孩子表现出疲惫(如揉眼睛、打哈欠),可抱着他轻轻摇晃,或放在推车里缓慢推行,通过类似 “摇篮” 的节奏触发放松反应。
 
  三、关键原则:避免这些 “反效果” 行为
 
  情绪失控时,以下做法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必须避免:
 
  不要 “讲道理” 或 “指责”
 
  说 “你怎么又这样”“再哭就不带你玩了” 会让孩子感受到否定和威胁,反而强化 “情绪爆发能获得关注” 的认知。即使孩子平静后,也不要立即批评,而是等完全冷静后(如 1 小时后),用简单语言回顾 “刚才你不舒服了,我们以后可以……”。
 
  不要 “强行制止” 肢体动作
 
  若孩子出现拍头、打滚等行为,不要用力抓住他的手或强行抱起,这会引发 “对抗反射”—— 孩子可能因被束缚而更用力挣扎,甚至出现自伤或攻击行为。可改为 “引导替代”:当孩子拍头时,轻轻握住他的手,引导到拍桌子或挤压玩具上,让动作 “有处可去”。
 
  不要 “过度补偿” 或 “妥协”
 
  为了快速安抚而满足不合理需求(如 “买玩具就不哭”),会让孩子形成 “情绪爆发 = 达成目的” 的条件反射,导致未来更频繁地用失控表达需求。正确的做法是:情绪平复后,若需求合理(如 “想喝水”)再满足,若不合理(如 “抢别人的玩具”),则用其他方式转移(如 “我们去玩滑梯”)。
 
  四、特殊场景:应对公共场合的紧急情况
 
  在商场、医院等公共场合,情绪失控容易让家长陷入慌乱,可采用 “三步应急法”:
 
  快速评估安全:若孩子有自伤倾向(如撞墙),立即用手臂挡住周围硬物,或把自己的身体作为 “缓冲垫”(如让孩子靠在自己怀里,背对墙壁);
 
  发出 “求助信号”:对周围人简单说 “孩子不舒服,需要安静”,避免他人围观或好心劝说(过多关注会增加刺激);
 
  “极简流程” 撤离:不纠结于未完成的事情(如买东西、排队),抱着或拉着孩子直接离开,优先保证情绪稳定。若孩子拒绝移动,可采用 “拖拽转移”(抓住手腕轻轻拖动,而非强行抱起),同时说 “我们回家,找你的小熊”(用熟悉事物吸引)。
 
  五、后续:30 分钟内的 “情绪修复”
 
  情绪完全平复后(通常 15-30 分钟),需通过简单互动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避免负面情绪残留:
 
  用 “感官重置” 活动放松神经:玩 “吹泡泡”(视觉追踪)、“听雨声白噪音”(听觉安抚)、“捏橡皮泥”(触觉释放)等低强度活动,让神经系统从 “兴奋状态” 切换到 “平静状态”;
 
  “正向联结” 强化:当孩子完全平静后,用他喜欢的方式短暂互动(如玩 1 分钟拍手游戏、看 30 秒短视频),让他意识到 “平静后能获得愉快体验”,而非只有情绪爆发才能被关注。
 
  写在
 
  快速安抚的核心不是 “让孩子立刻停止哭闹”,而是 “帮助他从情绪失控状态中‘着陆’”。由于每个孩子的感官偏好和触发点不同,家长需要通过日常观察,记录 “哪些方法对自家孩子比较有效”(如有的孩子对音乐敏感,有的依赖特定安抚物),形成个性化的 “情绪急救清单”。
 
  若孩子频繁出现长时间(超过 20 分钟)、高强度(伴随自伤或攻击)的情绪失控,可能与未被识别的感官障碍或心理压力有关,建议联系专业机构评估 —— 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会通过 “情绪行为评估量表” 和 “感官统合测试”,找到潜在诱因(如听觉过敏、焦虑障碍),并制定针对性方案(如感觉统合训练、情绪调节课程),从根源减少失控频率。
 
  记住,情绪失控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 “痛苦体验”,家长的冷静和接纳,比任何技巧都更能传递安全感。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和干预的深入,情绪失控的频率和强度会逐渐降低,而每一次成功的安抚,都是在帮孩子建立 “情绪可以被管理” 的信心。

看完本文后

  • 212人赞过

    好文章赞一下

  • 41%咨询客服

    进一步了解疾病

  • 24%继续阅读

    查看其他内容

  • 36%预约挂号

    找天使医生亲诊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门诊时间: 8:30-18:00(无假日医院)
医院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1号
网站申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