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宝宝的感知能力比较弱吗?
日期:2025-09-01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照顾自闭症宝宝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自闭症宝宝的感知能力是不是比较弱?” 实际上,自闭症宝宝的感知能力并非简单用 “强” 或 “弱” 就能概括,他们的感知系统常常呈现出 “异常” 的特点 —— 可能在某些感知领域反应过度敏感,在另一些领域又表现出反应迟钝,这种感知不协调的情况,容易让家长误解为 “感知能力弱”。了解自闭症宝宝感知能力的真实状况,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宝宝的行为,为他们创造更适宜的成长环境。
一、自闭症宝宝感知能力的常见表现:敏感与迟钝并存
自闭症宝宝的感知能力异常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本体觉、前庭觉等多个方面,且不同宝宝的表现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感知能力都 “弱”。
在听觉方面,部分自闭症宝宝可能对特定声音过度敏感,比如听到吸尘器、吹风机的声音会哭闹不止,甚至对别人正常说话的声音也会表现出烦躁;但也有一些宝宝对声音反应迟钝,比如家长在身边呼唤名字时毫无回应,仿佛 “没听见”,这种情况容易让家长误以为宝宝听力弱,实则是感知处理出现了异常。
在触觉领域,有的宝宝会抗拒他人的拥抱、牵手,甚至不愿意穿新衣服、接触毛绒玩具,这是触觉过度敏感的表现;而有的宝宝则对疼痛、冷热等触觉刺激反应迟钝,比如不小心被热水烫到后没有明显哭闹,或者摔倒后爬起来继续玩耍,看不出疼痛的迹象,这种 “迟钝” 也常被家长解读为 “感知能力弱”。
此外,在视觉上,部分宝宝可能会长时间盯着旋转的风扇、灯光等物品,对周围鲜艳的玩具却视而不见;在味觉和嗅觉上,可能只吃固定几种食物,对其他味道的食物极度排斥,或者对某些特殊气味表现出过度关注或毫无反应。
二、感知能力异常≠感知能力弱,需警惕认知误区
很多家长看到自闭症宝宝对某些刺激 “没反应”,就直接判定宝宝 “感知能力弱”,这种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感知能力 “迟钝” 与 “弱” 有着本质区别:“能力弱” 通常指感官本身存在功能缺陷,比如视力差、听力弱等;而自闭症宝宝的感知 “迟钝”,更多是大脑对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处理出现了问题 —— 他们并非没有接收到刺激,而是无法正确解读和回应这些刺激。
例如,当家长叫自闭症宝宝的名字时,宝宝没有回应,可能不是因为听力弱(经过医学检查,多数自闭症宝宝听力正常),而是因为大脑没有将 “名字” 这个声音信号与 “自己需要回应” 的指令关联起来,属于感知处理环节的异常,而非感知能力本身的 “弱”。同样,宝宝对疼痛反应迟钝,也不是因为痛觉能力弱,而是大脑对痛觉信号的处理和反馈出现了延迟或偏差。
三、如何帮助自闭症宝宝适应感知环境?
针对自闭症宝宝感知能力的异常特点,家长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周围的感知环境,减少因感知不协调带来的困扰。
首先,要为宝宝创造 “适度” 的感知环境。如果宝宝对声音敏感,在家中尽量避免突然出现 loud 噪音,比如使用吸尘器时提前告知宝宝,或给宝宝佩戴柔软的耳塞;如果宝宝对触觉敏感,选择材质柔软、标签少的衣物,避免强迫宝宝接触不喜欢的物品。
其次,通过循序渐进的感知训练,帮助宝宝调整感知反应。比如对于触觉迟钝的宝宝,可以在日常护理中用不同质地的毛巾(如棉质、丝质)轻轻擦拭宝宝的身体,让宝宝逐渐适应不同的触觉刺激;对于听觉反应迟钝的宝宝,可以用宝宝喜欢的玩具发出温和的声音,引导宝宝主动关注声音来源,逐步提高对声音的反应能力。
,家长要保持耐心,尊重宝宝的感知节奏。每个自闭症宝宝的感知特点都不同,家长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强迫宝宝接受不适应的感知刺激,而是通过观察宝宝的反应,找到适合宝宝的互动方式,让宝宝在舒适的环境中逐渐调整感知状态。
四、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的医疗机构,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诊疗与干预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关注自闭症等儿童疾病的康复服务。
医院针对自闭症患儿的特点,组建了专业的医疗团队,会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包括感知能力、认知水平、行为表现等,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干预过程中,医院会结合科学的方法,帮助患儿改善感知处理能力,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助力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照顾和引导患儿。医院始终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目标,致力于为患儿提供专业、细致的医疗服务,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