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不是调皮,警惕抽动症来袭!
日期:2025-07-30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近来总是不停地眨眼,还时不时耸肩膀,我以为是调皮捣蛋,骂了几回反而更严重了……”一位母亲在家长群里无奈倾诉。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孩子出现反复眨眼、清嗓子、歪嘴等异常动作,许多家长误以为是“坏习惯”或“故意作怪”,却不知这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早期信号。抽动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甚至学业表现。本文将带您揭开抽动症的“真面目”,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一、抽动症:不只是“眨眨眼”那么简单
儿童抽动症(Tic Disorder)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非节律性运动或发声为主要特征。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三大类型:
1. 运动性抽动:面部或肢体抽动,如频繁眨眼、皱眉、耸鼻、歪嘴、摇头、耸肩、甩手、踢腿等。
2. 发声性抽动:喉咙发出异常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哼哼声、动物叫声,甚至不自主说脏话(秽语)。
3. 混合性抽动:同时存在运动和发声抽动,常见于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关键特点:抽动动作具有“不可控性”,孩子可能在紧张、疲劳或情绪激动时加重,而在放松、专注(如玩游戏、睡觉)时暂时缓解。症状可能反复波动,时轻时重。
二、抽动症的“幕后黑手”:病因复杂需多角度关注
抽动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遗传因素:约50%的患者有家族史,若父母或近亲有抽动症,孩子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2. 神经生物学异常:大脑基底节、纹状体等区域功能失调,导致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失衡,影响运动控制。
3. 环境诱因:
- 心理压力:家庭冲突、父母期望过高、校园欺凌、学业负担过重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 感染与免疫:部分儿童在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后出现抽动症状,可能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饮食不均衡(如高糖、高添加剂食品)可能成为潜在诱因。
家长需知:抽动症不是孩子“故意捣乱”或“学坏”,而是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的“失控”行为。指责、打骂或过度关注只会让孩子更紧张,反而加重症状。
三、如何早期识别抽动症?这些信号别忽视
抽动症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调皮”或“习惯不好”,家长需仔细观察以下表现:
- 运动抽动信号:频繁眨眼、挤眉弄眼、做鬼脸、耸肩、扭脖子、腹部抽动等。
- 发声抽动信号:反复清嗓子、咳嗽、发出“吭吭”“啊”等怪声,甚至不自主骂人(多见于Tourette综合征)。
- 伴随症状:约30%-50%的孩子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症、强迫症等,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情绪波动大。
自查小贴士:
若孩子症状持续超过1周,且排除眼部疾病(如结膜炎)、鼻炎、咽炎等生理原因,需警惕抽动症可能,建议尽快就医。
四、科学应对: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守护者”?
1.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 首选科室:儿童神经内科、发育行为儿科或精神心理科。
- 诊断方法: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量表评估(如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确诊,必要时排除其他疾病(如癫痫、风湿性舞蹈症)。
2. 干预原则:非药物为主,药物为辅
- 心理行为治疗:
- 习惯逆转训练:教孩子识别抽动冲动,并通过替代动作(如握拳)缓解。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理解抽动症,减少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 家庭与学校支持:
- 家长避免过度关注或批评孩子,营造宽松、理解的家庭氛围。
- 与老师沟通,减少同学对孩子的嘲笑或孤立,鼓励正常社交。
- 药物治疗:仅用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或共病明显的孩子,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3. 生活方式调整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减少刺激:限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避免观看紧张激烈的节目或游戏。
- 健康饮食:减少含咖啡因、添加剂的食品(如可乐、薯片),增加富含镁、维生素B的食物(如坚果、全谷物、绿叶菜)。
- 运动放松:鼓励孩子参与瑜伽、游泳等舒缓运动,帮助释放压力。
五、抽动症会自愈吗?需要长期管理吗?
约50%的抽动症儿童在青春期前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能持续至成年,尤其是Tourette综合征或合并共病者。即使症状缓解,孩子仍可能因童年经历产生心理阴影,因此长期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家长需牢记:抽动症本身不影响智力,但若未及时干预,孩子可能因自卑、社交障碍导致学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早期识别、科学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孩子的每一次眨眼、耸肩,或许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与其焦虑指责,不如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成为孩子温暖的依靠。若怀疑孩子有抽动症,请及时就医,早一步干预,多一分希望。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理解与爱的环境中,摆脱抽动的困扰,自由绽放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