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动症医院-孩子成绩下滑严重,注意力涣散,警惕多动症
日期:2025-06-12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新学期成绩单发下来,不少家长看着孩子大幅下滑的成绩满心焦虑:曾经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如今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课堂上频繁走神,老师提问时一脸茫然。当孩子出现成绩断崖式下滑、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家长们不能仅归咎于学习态度,很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作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一、多动症如何 “偷走” 孩子的学习力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这些症状会全方位影响孩子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患有多动症的孩子难以长时间专注听讲,可能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摆弄文具,老师讲解的重点知识在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中悄然流失。写作业时,这类孩子也容易被周围细微的声响吸引,刚写几个字就跑去喝水、上厕所,导致作业完成效率极低。
从认知层面来看,多动症会干扰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他们难以过滤无关信息,在阅读题目时可能抓不住关键条件,理解题意出现偏差;背诵课文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记忆效率低下。长此以往,知识漏洞不断累积,成绩下滑也就成了必然结果。同时,多动症孩子的冲动行为还会影响课堂纪律,打断老师授课节奏,不仅影响自己学习,也会干扰其他同学,使得学习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被忽视的 “隐性表现”
除了明显的注意力涣散,多动症还有许多容易被家长忽视的 “隐性表现”。比如,有些孩子虽然在座位上看似安静,没有过多的肢体动作,但大脑却处于神游状态,老师提问时完全不知道讲到哪里;在考试中,他们常常因为粗心大意丢分,漏看题目、写错数字等情况频繁出现,这并非是知识掌握不牢,而是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导致的疏忽。
此外,多动症孩子在时间管理和任务规划上也存在困难。他们无法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经常出现作业拖延到深夜、复习计划混乱的情况。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任务,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形成 “成绩下滑 - 丧失信心 - 成绩更差” 的恶性循环。
三、区分 “好动” 与多动症
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将孩子的多动症症状简单归结为 “调皮好动”。实际上,正常孩子的好动与多动症的多动存在本质区别。正常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能够保持专注,比如玩喜欢的玩具、看精彩的动画片时,可以长时间沉浸其中;而多动症孩子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难以集中注意力,且这种注意力不集中是持续性、普遍性的。
从行为自控能力来看,正常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提醒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但多动症孩子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也很难克制冲动,难以听从指令。例如,在课堂上,正常孩子偶尔会开小差,但被老师提醒后能迅速改正;而多动症孩子可能会反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甚至影响课堂秩序。如果家长无法准确判断,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诊断。
四、科学干预,帮助孩子重回正轨
一旦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心理测评、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后,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药物治疗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注意力和多动症状;心理行为治疗则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提升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干预也至关重要,老师和家长需要调整教育方式,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如舒尔特方格训练、拼图游戏等。同时,要为孩子营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此外,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缓解因成绩下滑产生的焦虑和自卑情绪。
孩子成绩下滑、注意力涣散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动症的 “身影”。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困境,重新找回学习的自信与动力。如果家长在养育过程中还有其他困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