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 多动症 > >

家长必看!多动症症状识别

日期:2025-07-31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儿科诊室里,常有家长带着困惑询问:“我的孩子总是坐不住,上课走神,是太调皮了还是生病了?” 事实上,当孩子的 “好动” 超出正常范围,且持续影响学习与社交时,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信号。作为家长,及时分辨正常活泼与病理症状的差异,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注意力缺陷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问题并非简单的 “不认真”,而是存在持续性与选择性的缺陷。这类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往往难以坚持 10 分钟以上,频繁被窗外的声响、桌上的文具吸引;即使被提醒,也很难重新聚焦任务。他们的 “忘性大” 也具有特殊性:每天丢三落四,不是忘记带课本,就是弄丢水壶,且这种情况会持续半年以上,与偶尔的疏忽截然不同。
 
  更易被忽视的是 “被动注意力过强”—— 当周围出现新奇刺激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比如上课突然起身去看同学的新橡皮,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这种注意力的 “失控”,会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波动剧烈。
 
  多动冲动
 
  3-6 岁的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但多动症儿童的 “动” 呈现出无目的性与破坏性。在幼儿园里,他们可能频繁离开座位跑动,抢夺玩具时不顾及他人感受,甚至推倒同伴的积木却毫无歉意。进入小学后,课堂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坐在椅子上时身体不停扭动,双手总在摆弄文具,还会突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或者未经允许就离开座位。
 
  与普通孩子 “能在感兴趣的事上安静下来” 不同,多动症儿童即使在看动画片、玩游戏时,也难以保持长时间静坐,常常看几分钟就换节目,玩玩具也总是拆坏或半途而废。这种持续的躁动,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干扰集体秩序。
 
  社交与情绪问题
 
  多动症儿童的社交困扰往往被归结为 “不懂事”。他们可能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强行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因为小事突然发脾气、哭闹不止。这些行为并非故意为之,而是源于他们难以控制冲动和理解社交信号。长期下来,孩子可能被同伴孤立,变得自卑、敏感。
 
  在情绪管理上,他们也更容易 “失控”:一点挫折就可能崩溃大哭,或者因为兴奋过度而做出危险举动。家长常误以为这是 “脾气坏”,实则是多动症导致的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家长该做什么?别让误解耽误干预
 
  当发现孩子出现上述情况,且持续 6 个月以上,影响到学习、生活和社交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多动症的诊断需要结合量表评估、家长与老师的观察报告以及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不能仅凭主观感受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多动症并非 “调皮” 或 “故意捣蛋”,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早期通过行为训练、家庭引导甚至必要的药物治疗,多数孩子能够改善症状,顺利融入学习和生活。作为家长,放下 “孩子故意不听话” 的偏见,用理解和耐心陪伴孩子,才是帮助他们跨过这道坎的关键。
 
  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但当 “异常” 持续干扰孩子的发展时,及时识别与干预,就是给孩子比较好的保护。别让一时的忽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遗憾。

看完本文后

  • 212人赞过

    好文章赞一下

  • 41%咨询客服

    进一步了解疾病

  • 24%继续阅读

    查看其他内容

  • 36%预约挂号

    找天使医生亲诊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门诊时间: 8:30-18:00(无假日医院)
医院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1号
网站申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