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早期信号:家长必知的 10 个表现
日期:2025-08-08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能在早期发现并干预,能显著改善孩子的预后。然而,很多家长容易将多动症的表现误认为是孩子 “调皮”“不听话”,从而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时机。其实,多动症在孩子幼年时期就会显现出一些独特的信号,家长若能及时察觉,就能为孩子争取更多的康复机会。以下 10 个表现是多动症的常见早期信号,家长需重点关注。
多动症的 10 个早期表现
1. 难以专注于一件事
正常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能保持一段时间的专注,比如玩玩具、看绘本时可以持续 10-15 分钟。但多动症孩子即使面对喜欢的事物,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往往玩一个玩具不到几分钟就扔掉,换另一个玩具,且过程中容易被周围的声音、动静干扰,比如听到窗外的鸟叫声就立刻跑过去查看,很难安静地完成一件事。
2. 活动量异常增多
多动症孩子的活动量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在婴儿时期,他们可能比其他宝宝更难哄睡,常常手脚不停蹬动;会走路后,更是喜欢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很少有安静坐着的时候。即使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餐厅、图书馆,他们也难以安分,可能会在座位上扭动、踢腿,甚至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窜。
3. 冲动行为明显
多动症孩子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比如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会突然抢夺别人的玩具,甚至推搡、击打同伴;在回答问题时,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抢先开口,或者在课堂上未经允许就突然站起来发言;看到喜欢的食物或物品,会立刻伸手去拿,不顾及是否属于自己。
4. 不听从指令
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令,多动症孩子常常表现出 “听而不闻” 或 “阳奉阴违”。比如家长说 “把玩具捡起来”,他们可能假装没听见,继续做自己的事;即使口头答应 “知道了”,也迟迟不行动,或者只做一半就放弃。这种情况并非孩子故意反抗,而是他们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指令上,也缺乏执行指令的耐心。
5. 做事粗心大意
多动症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常常因为粗心而出现各种错误。比如在搭积木时,明明快搭好了,却因为疏忽碰倒积木;画画时,不注意线条是否超出范围,颜色是否涂错区域;即使是简单的穿衣服,也可能扣错扣子、穿反鞋子,需要家长反复提醒和帮助。
6. 情绪波动大
多动症孩子的情绪容易出现剧烈波动,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想要的玩具没得到就大哭大闹,游戏输了就发脾气、摔东西;反之,遇到开心的事又会过度兴奋,尖叫、跳跃不止,很难平静下来。这种不稳定的情绪让家长难以应对,也影响孩子与同伴的相处。
7. 难以遵守规则
无论是家庭中的生活规则,还是幼儿园、学校的集体规则,多动症孩子都很难遵守。比如吃饭时不坐在餐桌旁,边吃边玩;集体活动中不排队、不遵守游戏规则,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睡觉前不洗漱、不按时上床,需要家长反复催促和强制要求才能完成。
8. 说话过多且不分场合
多动症孩子往往说话较多,且很难控制自己的表达欲。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们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顾及对方是否在听,也不懂得适时停止;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课堂、会议中,也会忍不住小声说话或自言自语,影响周围的人。
9. 经常丢失物品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多动症孩子很容易丢失个人物品。比如玩具、文具、衣服、鞋子等,常常随手乱放,之后就忘记放在哪里,需要家长帮忙寻找。这种情况在上学后会更加明显,可能频繁丢失课本、作业本、红领巾等学习用品。
10. 与同伴相处困难
多动症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容易因为多动、冲动的行为引发冲突。他们可能不懂得分享玩具,总是抢占别人的东西;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导致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情绪激动时还可能攻击同伴,久而久之被同伴孤立,难以建立良好的友谊。
发现信号后的应对建议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多个表现,且这些表现持续存在(通常超过 6 个月),并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早期干预对于多动症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行为训练、心理辅导、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能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
同时,家长要调整心态,避免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打骂,多给予理解和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制定规律的作息、设置明确的规则、给予及时的鼓励等方式,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医疗健康的医院,在儿童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医院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致力于为患儿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关注儿童的健康需求,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助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