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 多动症 > >

正常的好动还是多动症?怎么看?

日期:2025-08-12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一天到晚停不下来,上蹿下跳像个小猴子,这到底是正常的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呢?” 在育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好动似乎是常态,但当这种 “动” 超出一定范围,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时,就需要警惕是否为多动症。区分两者的界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从注意力看差异:能否 “收放自如”
 
  正常孩子的好动往往具有 “选择性”,他们能在感兴趣的事物上集中注意力。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片时,能安安静静坐半小时以上;搭积木、玩拼图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甚至会拒绝他人的干扰。这种注意力的 “收放自如”,是正常好动的显著特点 —— 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该安静,对感兴趣的事能保持专注。
 
  而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则具有 “广泛性” 和 “持续性”。无论做什么事,他们的注意力都难以持久,哪怕是玩电子游戏这种通常能吸引孩子的活动,也很难坚持超过 10 分钟。写作业时,他们可能频繁抬头张望、摆弄文具,一道简单的题目也会反复出错;听课时,容易被窗外的声音、同学的小动作带跑思绪,老师多次提醒也难以回到课堂内容上。这种无法自主控制的注意力涣散,是区分两者的核心标志之一。
 
  二、从行为控制看不同:是否 “懂规矩”
 
  正常孩子的好动会受到规则的约束。在图书馆、课堂等需要安静的场合,他们虽然可能偶尔坐不住,但会在家长或老师的提醒下收敛行为,明白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排队时,他们可能会小声和同伴说话,但不会随意插队;集体活动中,能遵守游戏规则,不会因为输赢而情绪失控。
 
  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 “冲动性” 和 “不受控性”。他们常常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插嘴,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走动,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这些行为并非故意 “捣乱”,而是他们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较弱。比如老师布置任务时,他们可能没听完要求就开始行动,结果往往偏离目标;和同伴玩耍时,容易因为抢玩具而动手,不懂得协商和等待。
 
  三、从影响范围看轻重:是否 “波及多方”
 
  正常孩子的好动不会对生活造成实质性困扰。他们虽然精力旺盛,但学习成绩基本稳定,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家庭生活也不会因此出现频繁的冲突。偶尔的 “调皮” 更像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多动症孩子的问题则会 “波及” 学习、社交和家庭等多个方面。在学习上,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冲动,他们的成绩往往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漏题、看错题目等情况;在社交中,因为不懂规则、冲动易怒,容易被同伴孤立,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在家庭里,可能因为写作业拖延、不听话等问题,频繁与家长发生矛盾,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种全方位的负面影响,是正常好动不会出现的。
 
  四、如何应对?科学判断是关键
 
  如果家长难以区分孩子是正常好动还是多动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观察行为的 “持续性”—— 如果孩子的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持续 6 个月以上,且在学校、家庭等多个场景中都出现,就需要警惕;其次,参考 “年龄适配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行为标准,比如 5 岁孩子坐不住 10 分钟是正常的,但 8 岁孩子还坐不住 20 分钟就可能存在问题;,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医生会通过专业的评估量表、行为观察等方式,做出准确诊断。
 
  对于正常好动的孩子,家长无需过度干预,只需通过合理安排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让他们的精力得到适当释放即可。而如果确诊为多动症,也不必恐慌,通过行为训练、心理疏导,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改善。比如通过 “任务分解法” 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用 “正向激励” 引导他们遵守规则,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
 
  孩子的天性本就多样,好动并非 “缺点”,但当这种 “动” 变成一种负担时,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恰当的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中,健康快乐地长大。

看完本文后

  • 212人赞过

    好文章赞一下

  • 41%咨询客服

    进一步了解疾病

  • 24%继续阅读

    查看其他内容

  • 36%预约挂号

    找天使医生亲诊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门诊时间: 8:30-18:00(无假日医院)
医院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1号
网站申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