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 多动症 > >

坐不住、爱打断?当心孩子可能是多动症

日期:2025-08-12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上课总坐不住,不到十分钟就东张西望;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喝水;跟人说话时经常打断别人,还没听完就插嘴……” 面对这些情况,很多家长觉得是孩子 “调皮”“不听话”,往往以批评教育应对。但实际上,这些表现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 “多动症”)的信号。若不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是 “多动症”?
 
  多动症并非简单的 “好动”,而是有明确的医学诊断标准。根据相关诊断指南,7 岁前出现症状,且在学校、家庭等至少两个场景中持续存在 6 个月以上,同时符合以下两类表现中的多项,需警惕多动症可能:
 
  注意缺陷表现:如经常无法专注于细节,做作业时易因粗心出错;难以持续关注一项任务,比如听故事时容易走神;别人说话时常常似听非听;经常丢三落四,忘记带学习用品或日常物品;回避需要持续动脑的活动,如写作业时拖延逃避。
 
  多动与冲动表现:坐立不安,在座位上扭动;在需要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如课堂上突然站起来;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比如看书时坐不住;说话过多,抢答问题或打断别人的对话;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比如未经允许就拿走他人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若上述症状明显影响学习效率、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与同龄孩子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就需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
 
  忽视多动症,会影响孩子长远发展
 
  多动症若未及时干预,对孩子的影响会贯穿成长的多个阶段:
 
  学龄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多动冲动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被老师视为 “问题学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研究显示,约 60% 的多动症儿童存在学习困难,辍学率高于普通孩子。
 
  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差可能导致沉迷网络、叛逆行为,甚至出现说谎、逃学等问题。由于人际关系紧张,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自卑,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风险。
 
  成年期:约 30%-50% 的多动症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表现为工作中难以专注、频繁跳槽,婚姻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冲动消费、物质滥用等问题,影响社会适应能力。
 
  更重要的是,多动症孩子常因 “不听话” 受到指责,逐渐形成 “我不行” 的负面自我认知,这种心理阴影可能伴随一生。
 
  科学干预,帮孩子找回专注力
 
  多动症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系统的协同配合,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6-12 岁是治疗的黄金时期。
 
  1.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明显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开具中枢兴奋剂或非兴奋剂药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注意力和冲动控制能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效果和副作用。
 
  2. 行为干预:通过行为训练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比如设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当孩子完成任务时给予鼓励,出现冲动行为时及时引导。家长和老师可共同制定 “每日计划表”,让孩子在结构化的环境中逐步提升专注力。
 
  3. 心理治疗:心理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自身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行为;家庭治疗则能改善亲子关系,指导家长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减少批评指责,多给予理解和支持。
 
  4. 学校支持:老师可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比如安排前排座位、分解学习任务、给予更多正面反馈,同时引导同学理解接纳,营造包容的班级氛围。

看完本文后

  • 212人赞过

    好文章赞一下

  • 41%咨询客服

    进一步了解疾病

  • 24%继续阅读

    查看其他内容

  • 36%预约挂号

    找天使医生亲诊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门诊时间: 8:30-18:00(无假日医院)
医院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南岸路18-1号
网站申明: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