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早期信号:家长不能忽视的细节
日期:2025-08-11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早期识别和干预对孩子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表明,6 岁前是自闭症干预的黄金时期,而家长作为孩子亲近的人,往往是较早发现异常信号的人。但由于自闭症的早期表现较为隐蔽,容易被误认为 “孩子内向”“发育慢”,从而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以下这些早期细节,家长需格外关注。
社交互动:缺乏主动交往的意愿与回应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核心的早期信号之一,主要体现在孩子对人际互动的漠视或异常反应上。
婴儿期(0-1 岁)的孩子,如果对父母的逗弄、拥抱缺乏回应,比如很少眼神对视,被抱起时身体僵硬、抗拒,不喜欢被亲吻或抚摸,就需要警惕。正常婴儿在 3-4 个月时会对熟悉的人微笑,而自闭症倾向的孩子可能很少主动微笑,即使微笑也多是对物品而非对人。
幼儿期(1-3 岁)的孩子,若表现出明显的 “自我封闭”,比如不喜欢与同伴玩耍,对其他孩子的邀请毫无兴趣,总是独自玩耍;在需要帮助时不会用眼神或动作求助,而是自己哭闹或发脾气;不理解简单的社交信号,比如别人挥手说 “再见” 时毫无反应,这些都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语言沟通:发育迟缓或异常的表达与理解
语言发育异常是自闭症的另一个重要早期表现,家长可从语言出现时间、表达方式和理解能力三方面观察。
语言出现时间方面,正常孩子 1 岁左右会说简单的单词(如 “爸爸”“妈妈”),2 岁左右能说短句,而自闭症倾向的孩子可能语言发育明显滞后,比如 2 岁还不会说任何单词,或 3 岁后仍不会说完整句子。部分孩子甚至会出现 “语言倒退”,即曾经会说的词语突然不再使用,这种情况需高度警惕。
表达方式方面,自闭症倾向的孩子可能存在异常,比如说话时语调平淡、没有感情,或重复刻板地说某句话(如反复念叨广告词),难以根据场景调整语言内容;他们很少主动发起话题,也不会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比如看到有趣的玩具不会指给家长看,也不会说 “妈妈你看”。
理解能力方面,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为 literal,难以理解指令、问句或抽象表达,比如家长说 “把杯子拿过来”,他们可能毫无反应,或只关注 “杯子” 而忽略 “拿过来” 的动作要求。
行为模式:重复刻板与对环境的异常反应
自闭症倾向的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出重复刻板的特点,且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
重复刻板行为可能包括:长时间专注于某一物品的局部(如反复旋转玩具车轮、盯着灯光看);坚持固定的仪式或流程,比如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线回家,睡觉时必须抱着特定的毯子,一旦改变就会哭闹不止;出现无意义的重复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踮脚走路等,这些动作在情绪紧张时可能会加剧。
对环境的异常反应则体现在对感官刺激的过度敏感或迟钝上。比如,有的孩子对声音极度敏感,听到吹风机、吸尘器的声音会烦躁哭闹;有的孩子对疼痛不敏感,摔倒后很少哭泣;还有的孩子对特定的气味、质地(如衣服的标签)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拒绝接触或穿着。
其他值得关注的细节
除了上述核心表现,还有一些细节可能提示自闭症倾向,比如:
玩玩具的方式异常:正常孩子会用玩具模拟场景(如用积木搭房子),而自闭症倾向的孩子可能只是简单堆叠、敲击玩具,或把玩具排成一条直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玩法。
情感表达有限: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看到家长生气或难过时没有安慰的举动;自己的情绪表达也较为单一,多通过哭闹、尖叫来表达需求,而非用语言描述。
对危险的感知不足:比如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或从高处跳下,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关注儿童健康的医疗机构,在儿童发育行为领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针对自闭症等儿童发育问题,医院会通过专业的评估,帮助家长识别孩子的早期异常信号,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建议和支持,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