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与感统失调的关系,你知道吗?
日期:2025-08-12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在儿童发育过程中,自闭症和感统失调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又并非完全等同。很多家长容易将它们混淆,或忽视其中的关联,从而影响对孩子的干预效果。了解自闭症与感统失调的关系,能帮助家长更全面地认识孩子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什么是自闭症?什么是感统失调?
自闭症的核心特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往往难以理解社交信号,缺乏与他人互动的兴趣,比如回避眼神交流、难以融入集体游戏;他们可能对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异常执着,如长时间排列玩具、重复开关门等;部分孩子还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语言理解能力差等问题。
感统失调的主要表现
感统失调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觉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等)无法在大脑中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影响行为反应。感统失调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对触觉敏感,拒绝他人触碰或穿特定材质的衣服;前庭觉失调,容易晕车、怕高,或喜欢旋转却不感到眩晕;视觉或听觉过滤能力差,容易被无关的光影、噪音干扰,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闭症与感统失调的关联
感统失调在自闭症儿童中高发
研究表明,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问题。他们的感觉系统可能处于 “过敏” 或 “迟钝” 状态:有的孩子会因衣服标签的摩擦而哭闹不止,有的则对疼痛刺激反应微弱;有的孩子会被日常的声音(如吸尘器声)惊吓,有的则对他人的呼唤毫无反应。这些感觉异常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和社交行为,比如因感觉不适而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或因无法过滤无关信息而难以理解他人的语言和意图。
感统问题与自闭症核心症状相互影响
感统失调可能加重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例如,对触觉敏感的孩子可能会因害怕拥抱而回避与他人的身体接触,进而影响社交关系的建立;前庭觉失调的孩子可能因难以维持身体平衡而拒绝参与跑跳等集体游戏,导致社交机会减少。反之,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也可能与感统问题相关,比如通过重复摇晃身体来缓解前庭觉不适,或通过排列物品来获得视觉上的秩序感。
两者并非完全等同
需要注意的是,感统失调并不等同于自闭症。普通儿童也可能出现感统失调问题,且通过针对性训练可以得到改善;而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除了感统问题外,还涉及社交、沟通等多方面的核心障碍,需要综合干预。但在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解决感统失调问题往往是重要的一环,能为他们的社交和认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干预中的协同策略
对于存在感统失调的自闭症儿童,在干预过程中可以结合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滑梯、秋千、平衡木等器械活动,帮助孩子调节感觉输入,提高感觉整合能力。例如,让孩子在蹦床上跳跃,增强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协调;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降低触觉敏感度。同时,结合社交训练和行为干预,帮助孩子将感觉统合训练中获得的能力运用到日常社交中,比如在感觉舒适的状态下尝试与同伴进行简单互动。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疗机构,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等领域有着一定的临床经验。医院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针对自闭症及感统失调等儿童问题,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将感觉统合训练与其他干预方法相结合,助力孩子改善症状,更好地成长。医院注重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努力保障儿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