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如何应对?
日期:2025-08-14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子、摇头等不受控的动作时,往往会心生疑惑:“这是孩子故意调皮,还是身体出了问题?” 尤其是这些动作反复出现,且难以通过提醒或批评制止时,不少家长都会联想到 “抽动症”。事实上,孩子的不受控动作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抽动症只是其中之一。本文将详细解析抽动症导致的不受控动作有哪些特点,以及如何与其他情况区分,帮助家长更科学地判断。
一、抽动症引发的不受控动作:这些特点很典型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表现就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这些动作往往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可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
突然性与快速性:抽动动作通常是突然发生的,速度较快,比如瞬间的眨眼、快速的扭头或甩手,不像故意做动作时那样有明显的酝酿过程。
重复性与刻板性:同一种动作会反复出现,比如孩子可能每分钟都要眨十几次眼睛,或者每隔几分钟就清一次嗓子,动作模式相对固定。
难以自主控制:孩子并非故意做这些动作,即使努力克制,也只能短暂停止,很快又会复发。比如家长提醒 “别眨眼”,孩子可能会刻意闭紧眼睛,但几秒钟后又会不受控地频繁眨眼。
受情绪与环境影响:在紧张、疲劳、兴奋或压力大时,抽动动作会明显加重;而在孩子专注于玩耍、看电视或睡眠时,症状会减轻甚至暂时消失。
多部位蔓延趋势:抽动症的动作往往从面部开始,比如眨眼、挤眉,之后可能逐渐蔓延到颈部、肩部、四肢等,例如从眨眼发展为同时摇头、耸肩。
二、这些情况也可能导致孩子动作 “不受控”,需注意区分
除了抽动症,孩子的不受控动作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家长需注意辨别,避免误判:
生理不适或习惯动作:比如眼睛干涩、有异物时,孩子会频繁眨眼;咽喉有炎症时,会频繁清嗓子。这些动作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当生理问题解决后,动作就会消失,与抽动症的无诱因、持续性不同。另外,有些孩子可能因模仿他人形成习惯性动作,如频繁甩头发,但这类动作在家长提醒后能有意识地控制。
其他神经或心理问题:如多动症孩子可能出现小动作多、坐不住的情况,但这些动作多是有目的的(如玩弄文具、东张西望),而非抽动症那样的刻板、快速抽动;焦虑症孩子可能通过咬指甲、搓手等动作缓解情绪,这些动作通常有明确的情绪诱因,且可在放松时减少。
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幼儿在生长发育阶段,可能会出现短暂的 “习惯性动作”,比如阶段性地摇头、拍手,这些动作通常持续时间短(几周到几个月),不影响日常生活,也无其他异常表现,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消失,无需过度担心。
三、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如果孩子的不受控动作符合以下特征,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的儿科或儿童神经科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
动作持续超过 1 个月,且没有缓解趋势;
同时出现多个部位的抽动(如既有眨眼,又有清嗓子、耸肩);
动作明显影响孩子的学习(如因频繁抽动无法集中注意力)、社交(如被同学嘲笑而不愿与人交往)或情绪(如变得自卑、焦虑);
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易怒、睡眠问题等。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动作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发因素)、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必要时结合量表评估等方式,排除其他原因,明确是否为抽动症,避免漏诊或误诊。
四、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等相关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针对孩子出现的不受控动作等问题,医院会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原因后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医疗支持,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