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不等于多动症,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日期:2025-07-18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这孩子一刻也闲不住,是不是有多动症?” 生活中,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活泼好动、坐不住,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其实,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喜欢跑跑跳跳、探索周围世界,这是正常的成长表现。但多动症则不同,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远超正常的好动范围,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生活造成显著影响。那么,如何区分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多动症又有哪些具体症状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
一、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之一
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突出的表现之一,且这种注意力问题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难以自主控制。
在学习场景中,孩子可能无法专注于课堂内容,容易被窗外的声音、同学的小动作等无关刺激吸引,老师讲的知识点转眼就忘,做作业时也总是东张西望、磨磨蹭蹭,需要家长反复催促,而且作业中常常因粗心出现错误,比如看错题目、漏写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做事情缺乏持续性,比如玩玩具时,刚拿起一个玩具没多久,就会被另一个玩具吸引,很难完整地完成一件事;听他人讲话时,常常心不在焉,别人说了半天,他却没听进去多少,回应时答非所问。
此外,这类孩子还常常表现出 “丢三落四”,书包、文具、水杯等物品经常丢失,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交代的事情更是家常便饭。
二、活动过多:停不下来的 “小马达”
多动症孩子的活动过多并非简单的 “好动”,而是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过度活动,且缺乏目的性,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尤为明显。
在课堂上,他们可能会不停地扭动身体、玩弄文具、戳戳同学,甚至离开座位走动,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在电影院、图书馆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也难以遵守规则,会发出声音或随意跑动。
即使在休息时间,他们的活动也毫无规律,比如在家中爬上爬下、翻箱倒柜,一刻不停地奔跑、跳跃,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给人一种 “精力过剩” 的感觉。而且他们的动作往往比较笨拙,精细动作协调性差,比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完成得较慢,还容易出错。
三、冲动任性:难以控制的即时反应
冲动任性是多动症孩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他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事不计后果,容易出现冲动性反应。
在社交中,他们可能会打断别人的谈话,不等对方说完就抢着发言;在游戏或活动中,不能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常常插队或强行加入他人的游戏,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在情绪上,他们也比较容易激动,一点小事就可能大发雷霆、哭闹不止,而且情绪转变很快,前一秒还在生气,下一秒可能又因为其他事情开心起来,缺乏情绪调控能力。此外,他们还可能做出一些危险行为,比如攀爬高处、在马路上追逐打闹,对潜在的危险毫无察觉。
四、其他伴随症状:不止于 “动” 的影响
除了上述核心症状外,多动症孩子还可能伴随一些其他问题,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成长。
部分孩子会出现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他们在阅读、书写、计算等方面可能存在障碍,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长期下来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
还有些孩子会出现品行问题,比如说谎、偷窃、破坏物品等,这与他们冲动任性、难以遵守规则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此外,多动症孩子还可能存在睡眠问题,比如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而睡眠不足又会反过来加重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多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五、如何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
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看场合是否合适,正常孩子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能较好地控制自己,而多动症孩子则难以做到;其次,看活动是否有目的性,正常孩子的好动往往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参与游戏、探索事物,而多动症孩子的活动则缺乏目的性,杂乱无章;,看是否影响正常生活,正常好动不会对学习、社交造成明显影响,而多动症则会导致孩子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六、发现症状,该如何应对?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 6 个月),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明显影响,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进行专业的评估和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规律、有序的环境,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要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关注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综合干预方案,包括行为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惩罚机制等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心理治疗则能帮助孩子缓解情绪问题,改善人际关系;药物治疗则适用于症状较严重的孩子,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结语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好动并不等于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不仅包括活动过多,还涉及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等多个方面,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和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多动症的认识,学会区分正常好动与多动症,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