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孩子多动症?警惕这些表现
日期:2025-07-18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孩子上课总走神,作业要催着才做,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在家爬高上低停不下来,出门也管不住自己,这到底是调皮还是病?” 面对孩子那些超出常规的好动与注意力涣散,许多家长在焦虑中反复纠结。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并非简单的 “不听话” 或 “精力旺盛”,而是一种会持续影响孩子学习、社交与生活的神经发育问题。如果家长已经隐约察觉到孩子的行为异常,不妨先了解这些需要警惕的核心表现,以便及时判断与应对。
一、注意力 “飘走” 的瞬间:难以聚焦的日常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核心的症状之一,这类孩子的注意力仿佛被风吹动的蒲公英,难以稳定停留在该关注的事物上。
在学习中,他们可能刚翻开课本就被铅笔盒上的图案吸引,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在耳边 “一晃而过”,做作业时更是频繁中断 —— 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摆弄橡皮,一道简单的题目能拖延半小时。更令人头疼的是,他们的粗心并非故意,而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的:抄题时漏看数字,计算时看错符号,试卷背面的题目常常 “被遗忘”。
日常生活里,这种注意力涣散同样明显。听家长说话时,眼睛看向别处,嘴里随口应着,实际却没记住任何要求;整理书包时,要么丢三落四,要么对着一堆文具发呆,半小时也理不出头绪;就连玩玩具,也很难专注完成一个游戏,刚搭好一半积木,就被旁边的绘本吸引,所有玩具都只是 “浅尝辄止”。
二、停不下来的身体:与场景不符的 “好动”
多动症孩子的 “动”,并非普通孩子的活力充沛,而是一种与年龄、场合不匹配的失控感。
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这种 “好动” 会格外刺眼:课堂上,他们可能在座位上扭动身体、踢桌子腿,甚至偷偷转动铅笔盒发出声响;电影院里,别人都在看电影,他们却忍不住站起来走动,或者用手拍打座椅;餐厅就餐时,脚不停地踢对面的椅子,手里的纸巾被揉成一团又展开,完全无法安静等待上菜。
即使在允许活动的场景中,他们的动作也缺乏目的性。在家时,爬上沙发靠背、钻桌子底、把抽屉里的东西全部翻出来扔在地上,却并非在玩某个游戏;户外玩耍时,不是有秩序地跑跳,而是突然冲向马路、抢夺其他孩子的玩具,行为如同脱缰的小马,让家长时刻提心吊胆。
三、冲动像 “脱口而出” 的话:难以抑制的即时反应
冲动性是容易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症状,这类孩子仿佛没有 “缓冲带”,想法与行为之间几乎没有延迟。
社交中,他们常常打断别人的对话,不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答,甚至在同学讲故事时突然插话,导致同伴关系紧张。排队时,缺乏耐心等待的能力,总想插队或推搡前面的人;游戏中,一旦规则对自己不利,就会立刻发脾气、摔东西,或者直接退出。
更危险的是,冲动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看到高处的物品就想爬上去够,不管是否有坠落风险;在马路上看到有趣的东西,会突然冲过去,完全忽略来往车辆;拿到尖锐的工具时,可能随手挥舞,意识不到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
何时该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中的多项,且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同时在学校、家庭、社交等多个场景中都存在问题,就需要警惕多动症的可能。例如:课堂上无法专注,在家写作业困难,和同学玩耍时经常发生冲突,这三个场景同时出现异常,就不是简单的 “调皮” 能解释的。
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时,家长的焦虑与谨慎都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眼光识别那些真正需要警惕的表现。注意力难以集中、与场景不符的好动、无法抑制的冲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学习、社交问题,这些信号叠加出现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儿童神经科、发育行为科)才是比较有效的办法。早期干预能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为成长扫清障碍 —— 毕竟,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而理解的第一步,是看清那些藏在 “异常” 背后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