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家庭可以做哪些训练?日常场景中的实操指南
日期:2025-08-25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家庭是重要的干预场景。相比于机构训练,家庭训练更具灵活性和持续性,能将干预融入吃饭、玩耍、出行等日常活动中,帮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步提升能力。以下是适合家庭开展的六大类训练,涵盖基础能力、生活自理、社交互动等核心领域,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选择适配内容。
一、基础认知训练:从 “感知世界” 到 “理解规则”
基础认知是所有能力发展的前提,家庭训练可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游戏化方式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理解简单规则。
物品与功能认知
利用家中的日常物品(如杯子、勺子、玩具车),教孩子认识名称和用途。例如:
吃饭时拿起勺子说 “这是勺子,用来吃饭”,再让孩子模仿说出 “勺子”;
玩玩具时问 “汽车是用来做什么的?”,引导孩子回答 “开” 或 “坐车”,并用玩具车演示 “开” 的动作。
进阶训练可加入分类游戏,如 “把能吃的东西(水果、零食)和不能吃的东西(玩具、杯子)分开”,帮助孩子建立 “类别” 概念。
简单指令与规则理解
从单步骤指令开始,逐步过渡到多步骤指令,训练孩子的听从能力。例如:
初期:“把球拿给妈妈”“坐下”(配合手势示范);
进阶:“先把积木放进盒子,再把盒子放到架子上”(用图片展示步骤顺序)。
结合家庭规则(如 “吃饭前要洗手”“玩具玩完要收好”),通过 “做 - 说 - 练” 的方式强化 —— 家长先示范,边做边说规则,再让孩子模仿,完成后给予表扬。
时间与顺序认知
用视觉工具帮助孩子理解时间顺序,减少因 “未知” 引发的焦虑。例如:
制作 “每日时间表”:用图片(起床、吃饭、上学、玩耍、睡觉)按顺序贴在墙上,每天指认 “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
玩 “昨天 - 今天 - 明天” 游戏:结合照片说 “昨天我们去公园了,今天在家玩,明天去外婆家”,让孩子对时间流逝有初步概念。
二、语言沟通训练:从 “被动回应” 到 “主动表达”
家庭是语言训练的比较好场景,日常对话、亲子互动都能成为语言学习的素材,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到 “语言是有用的”—— 能用语言表达需求、获得回应。
非语言沟通过渡到语言
对无语言或语言有限的孩子,先从手势、图片等非语言沟通开始,再逐步引导说词语。例如:
孩子想要喝水时,引导他指 “水杯” 图片,再教他说 “水”;
家长做 “拍手”“摇头” 等动作,让孩子模仿,同时说 “拍手”“摇头”,将动作与词语关联。
关键是 “即时回应”—— 孩子无论用手势还是单字表达,都立即满足需求并重复词语(如孩子指水杯,家长说 “哦,你要水,给你水”),让他知道 “表达能被理解”。
日常对话与场景语言
在做饭、散步、购物等场景中,自然融入语言互动。例如:
做饭时:“妈妈在切菜,菜是绿色的,你闻闻香不香?”(输入颜色、气味词汇);
散步时:“看,小鸟在飞,天上有云”(引导关注周围事物并说出名称);
购物时:“我们要买苹果,你说‘苹果’”(练习在真实场景中使用语言)。
避免 “拷问式对话”(如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用 “分享式语言”(如 “我看到一只小狗,它好可爱”),让孩子感受语言的交流功能。
仿说与主动表达训练
对喜欢仿说的孩子,利用仿说引导主动表达。例如:
家长说 “我要饼干”,引导孩子仿说,然后递给他饼干;
进阶:家长说 “我要……”(故意停顿),用眼神看向孩子喜欢的玩具,引导他说出 “我要汽车”。
当孩子能说短句后,教他表达需求和感受,如 “我饿了”“我怕”“我喜欢这个”。
三、生活自理训练:从 “依赖他人” 到 “独立完成”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基础,家庭训练需结合每日流程,分解步骤、逐步放手,让孩子在 “做中学”。
进食训练
从用手抓食到使用餐具,分阶段练习:
1-2 岁:用吸盘碗固定食物,让孩子用手抓着吃,练习自主进食的意愿;
2-3 岁:教用勺子(先选浅口、带弧度的勺子),家长可握住孩子的手辅助,熟练后减少辅助,允许孩子弄脏(准备围兜和湿巾即可);
3 岁以上:教用筷子(先从练习夹大积木开始)、自己倒水(用带刻度的小杯子)。
关键是 “不替代”—— 即使孩子吃得慢、弄脏衣服,也让他自己完成,避免家长因 “麻烦” 而喂饭。
穿衣与洗漱训练
拆解步骤,用视觉提示辅助:
穿衣:制作 “穿衣步骤图”(穿内衣→穿裤子→穿外套),每步配照片或简笔画,家长按图示范,边做边说 “先穿裤子,把腿伸进去”;
洗漱:在洗手台贴 “洗手步骤”(开水龙头→搓手→冲水→关龙头),用儿歌(如 “小手小手搓搓,肥皂泡泡多多”)帮助记忆,初期可在旁提醒,熟练后让孩子独立完成。
选择易穿脱的衣物(如粘扣鞋、松紧带裤子)降低难度,成功后说 “你自己穿好衣服了,真能干” 强化成就感。
如厕训练
结合孩子的生理信号(如憋尿时扭动、发呆),提前引导:
准备卡通马桶圈,让孩子熟悉 “坐马桶” 的动作;
当孩子有尿意时,说 “我们去厕所尿尿”,带他到马桶旁,教他脱裤子、提裤子;
成功后用贴纸奖励,制作 “如厕日历”,贴满贴纸兑换小奖励(如多玩 10 分钟玩具)。
避免因尿裤子批评孩子,而是说 “没关系,下次我们早点去厕所”,减少心理压力。
四、社交互动训练:从 “家庭互动” 到 “同伴适应”
家庭是社交训练的 “安全基地”,先在家人互动中建立社交意识,再逐步拓展到亲戚、邻居等熟悉人群,为融入集体打基础。
亲子互动游戏
选择需要配合的游戏,培养 “互动意识”:
低龄孩子:玩 “躲猫猫”(家长藏起来再出现,引导孩子笑或寻找)、“滚球”(你滚给我、我滚给你,练习轮流);
高龄孩子:玩 “拼图合作”(每人负责一块,共同完成)、“角色扮演”(如 “超市游戏”,孩子当收银员,家长当顾客,练习对话)。
游戏中故意制造 “小困难”(如假装拿不到球),引导孩子帮忙,说 “请你帮我拿一下”,培养合作与助人意识。
家人间的社交礼仪
在日常互动中融入简单礼仪,让孩子理解 “社交规则”:
吃饭时:教 “请把勺子递给我”“谢谢”;
家人回家时:教 “爸爸回来啦”“欢迎回家”;
别人离开时:教 “再见”“明天见”(配合挥手动作)。
家长先示范,再引导孩子模仿,每次做到后及时表扬,让他知道 “这样做会让别人开心”。
熟悉同伴的小范围互动
邀请 1-2 个耐心的同伴(如邻居家孩子、亲戚家孩子)来家里玩,创造低压力的社交环境:
提前准备孩子喜欢的玩具(如积木、拼图),引导他说 “我们一起玩”;
当孩子分享玩具时,说 “你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他很高兴”;
若出现争抢,教孩子说 “我玩完给你”,而非直接制止。
初期家长需在旁辅助,逐步减少干预,让孩子自己解决简单冲突。
五、情绪管理训练:从 “情绪失控” 到 “简单调节”
家庭训练的重点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学会简单的自我安抚方法,减少情绪爆发的频率和强度。
情绪识别与表达
用表情卡片、绘本或家人的表情,教孩子认识情绪:
制作 “开心、生气、难过” 的表情卡片,家长做对应表情,让孩子配对;
读绘本时问 “小熊为什么哭?”“他现在是不是很开心?”;
当孩子情绪平静时,说 “刚才你哭了,是因为玩具掉了吗?那是难过”,帮助他将情绪与原因关联。
教孩子用简单语言表达情绪,如 “我生气了”“我害怕”。
自我安抚方法训练
提前教孩子几个简单的自我安抚技巧,在情绪激动时能用上:
“深呼吸”:用 “闻花香(吸气)、吹蜡烛(呼气)” 的比喻,练习深呼吸;
“抱娃娃”:让孩子在生气时抱着喜欢的毛绒玩具,通过拥抱获得安全感;
“捏减压球”:准备一个软质球,教孩子生气时用力捏,释放情绪。
平时多练习,让孩子在情绪平稳时熟悉这些方法,需要时才能自然使用。
预防情绪爆发的 “信号识别”
观察孩子情绪爆发前的 “预警信号”(如跺脚、摇头、脸色变红),提前干预:
当发现信号时,说 “你好像有点不开心,我们去玩一会儿积木吧”(转移注意力);
或问 “你是不是想休息了?”(满足潜在需求)。
长期训练能让孩子逐渐意识到 “自己快生气了”,为主动调节打下基础。
六、感官统合训练:改善感官敏感,提升身体协调
许多自闭症孩子存在感官敏感(如怕吵、怕碰)或迟钝问题,家庭可通过简单活动改善感官处理能力,提升身体协调。
触觉脱敏训练
针对触觉敏感(如怕穿新衣服、怕洗头):
用不同质地的物品(毛巾、羽毛、软刷)轻轻擦拭孩子的手臂、后背,从孩子能接受的质地开始,逐步接触更敏感的材质;
洗头时先让孩子用手玩水,再用杯子少量浇水,配合说 “水轻轻的,不害怕”,逐步适应水流接触头皮的感觉。
前庭觉与本体觉训练
提升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减少摇晃、转圈等刻板行为:
玩 “钻山洞”:用被子或桌子搭成山洞,让孩子爬过去(锻炼本体觉);
玩 “平衡木”:在家中用胶带贴一条直线,让孩子沿着线走(锻炼前庭觉);
跳床或蹦台阶:适当的弹跳能促进前庭觉发展,释放多余精力。
每次训练 5-10 分钟,避免过度疲劳,以孩子不抵触为原则。
视觉与听觉整合训练
改善对视觉、听觉信息的处理能力:
视觉:玩 “找不同”(两张相似图片找差异)、“串珠子”(按颜色或形状排序);
听觉:听指令做动作(如 “听到拍手声就举手”)、玩 “声音配对”(听动物叫声配对图片)。
家庭训练的关键原则
小步骤、多重复:将每个技能拆成小步骤,每天重复练习(如穿衣训练先练脱裤子,再练穿裤子),避免贪多求快;
融入日常,不刻意 “上课”:利用吃饭、散步、玩耍的碎片时间训练,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学习,减少抵触;
正向鼓励为主:孩子即使只完成一步(如自己拿起勺子),也用表扬(“你做到了!”)、拥抱或小奖励(贴纸)强化,避免批评和比较;
全家统一方法:家长、老人等照料者需用一致的规则和指令(如都说 “把玩具收好” 而非有的说 “捡起来”),避免孩子困惑。
写在
家庭训练的核心不是 “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步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生活。家长不必追求 “每天训练几小时”,而是将干预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瞬间 —— 吃饭时教用勺子,玩耍时教分享,出门时教认路,这些看似微小的练习,长期积累会带来显著变化。
若遇到训练瓶颈(如孩子完全拒绝某项技能、进步停滞),可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例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科会为家庭提供 “个性化训练方案”,根据孩子的能力定制家庭可操作的训练内容,并指导家长如何调整难度、应对孩子的抵触情绪,让家庭训练更高效、更贴合孩子的需求。
记住,家长的耐心和坚持是孩子进步的大动力。每个孩子的节奏不同,只要方向正确,即使每天进步一点点,也是值得庆祝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