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闭症孩子的感知?
日期:2025-09-01 文章来源: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感知能力是孩子认识世界、与环境互动的基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身体平衡与运动感知(本体觉、前庭觉)等多个维度。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感知系统常存在 “过度敏感” 或 “过度迟钝” 的问题 —— 有的孩子会因轻微声音哭闹不止,有的则对疼痛毫无反应;有的孩子抗拒触碰,有的却沉迷重复触摸某类物品。这些感知异常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还会阻碍其社交沟通、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因此,科学提升自闭症孩子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对环境的正确认知,是自闭症干预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感知维度出发,分享家长可在家实践的科学方法。
一、视觉感知提升:帮助孩子正确捕捉与理解视觉信息
视觉是孩子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自闭症孩子常存在视觉注意力不集中、对视觉刺激反应异常(如过度关注某一细节、回避复杂视觉环境)等问题。提升视觉感知可从 “注意力引导”“视觉辨别”“视觉记忆” 三个方向入手:
视觉注意力训练:用趣味活动吸引关注
追视游戏:准备色彩鲜艳的玩具(如会发光的小球、卡通图案卡片),在孩子眼前缓慢移动,引导孩子用眼睛追踪物品轨迹;也可利用泡泡机,让孩子追逐飞舞的泡泡,锻炼视觉跟随能力;
视觉搜索游戏:在一张白纸上画多个简单图案(如圆形、三角形),其中混入 1-2 个不同图案(如正方形),让孩子找出 “不一样的那个”;或在杂乱的玩具堆里,让孩子寻找指定玩具(如 “找一找红色的小汽车”),逐步提升视觉聚焦能力。
视觉辨别与理解训练:建立 “视觉 - 意义” 关联
物品配对游戏:准备两套相同的卡片(如水果卡、动物卡、日常用品卡),将其中一套打乱,让孩子从打乱的卡片中找出与另一套对应的卡片,帮助孩子识别物品特征、建立 “相同” 概念;
场景认知游戏:用绘本或图片展示日常场景(如 “吃饭”“上学”“洗澡”),引导孩子观察场景中的物品(如餐桌、书包、浴缸),并提问 “我们吃饭需要用到什么呀?”,帮助孩子理解视觉信息与生活场景的关联,提升视觉理解能力。
二、听觉感知提升:帮助孩子适应声音环境,理解听觉信息
自闭症孩子的听觉感知问题较为常见,有的表现为 “听觉过敏”(对电话铃声、吸尘器声音等过度敏感,出现哭闹、捂耳朵等反应),有的表现为 “听觉迟钝”(对家长呼唤无回应,难以捕捉关键声音信息)。提升听觉感知需兼顾 “声音适应” 与 “听觉理解”:
声音适应训练:逐步降低对声音的过度敏感
渐进式声音暴露:若孩子害怕某类声音(如吹风机声),可先从极低音量开始播放该声音,同时陪伴孩子玩喜欢的玩具,转移注意力;待孩子适应后,逐渐提高音量,每次提升幅度以孩子不出现抵触情绪为准,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曾害怕的声音;
背景音融入:在家中适度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如儿童轻音乐、自然音效),或让孩子接触日常环境音(如水流声、钟表滴答声),让孩子习惯 “有声音的环境”,减少对 “安静环境” 的过度依赖,提升听觉耐受性。
听觉理解与辨别训练:提升声音信息处理能力
指令跟随游戏:从简单的单步指令开始(如 “把杯子拿给妈妈”“拍手”),用清晰、温和的语气下达指令,若孩子未回应,可配合手势提示(如指向杯子、做出拍手动作);待孩子能完成单步指令后,逐步过渡到两步指令(如 “先把玩具放进盒子,再过来坐好”),提升听觉理解能力;
声音辨别游戏:用不同物品制造特征鲜明的声音(如敲击杯子、摇晃铃铛、揉搓纸张),先让孩子听声音,再展示对应的物品,让孩子建立 “声音 - 物品” 的关联;之后可只播放声音,让孩子判断 “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呀?”,提升听觉辨别能力。
三、触觉感知提升: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触觉体验
触觉是孩子认识自身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方式,自闭症孩子常存在触觉异常 —— 有的抗拒他人触碰(如拒绝牵手、洗头、剪指甲),有的则过度依赖某类触觉刺激(如反复摸毛绒玩具、抠墙皮)。提升触觉感知的核心是 “创造安全、丰富的触觉体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触觉刺激:
温和触觉刺激:减少触觉抗拒
亲子触觉互动:通过轻柔的亲子互动(如拥抱、抚摸孩子的手臂和背部、按摩脚掌),让孩子感受温暖、安全的触觉体验;互动时观察孩子的反应,若孩子出现抵触,可先从孩子能接受的部位(如手背、手臂)开始,逐步扩大触摸范围,避免强迫触碰;
触觉玩具探索:准备质地柔软、安全的触觉玩具(如毛绒玩偶、软质积木、充气海洋球),引导孩子触摸、挤压玩具,感受不同材质的触感;也可将玩具放入透明箱子,让孩子伸手触摸并猜测 “摸到的是什么呀?”,增加触觉探索的趣味性。
多样触觉体验:丰富触觉认知
触觉感知盒:准备一个盒子,放入不同质地的安全物品(如光滑的鹅卵石、柔软的棉花、粗糙的砂纸、冰凉的塑料块),让孩子伸手在盒子里触摸物品,并用语言描述触感(如 “这是滑滑的”“这是软软的”),帮助孩子丰富触觉词汇,提升触觉认知;
日常触觉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触觉体验,如让孩子参与洗菜(感受水流和蔬菜的触感)、揉面团(感受面团的软硬变化)、整理衣物(触摸不同材质的衣服),让孩子在自然场景中接触多样触觉刺激,减少对特定触觉的过度依赖或抗拒。
四、本体觉与前庭觉提升:帮助孩子掌握身体控制,提升平衡能力
本体觉(感知身体部位位置、力量的能力)和前庭觉(感知身体平衡、运动状态的能力)异常,会导致自闭症孩子出现动作笨拙(如容易摔倒、穿衣服困难)、平衡能力差(如不敢走台阶、不敢玩秋千)等问题。提升这两类感知能力,需通过 “身体运动” 与 “平衡训练” 实现:
本体觉训练:增强身体控制与力量感知
大动作训练:鼓励孩子参与跑、跳、爬等大动作活动(如跳绳、跳格子、爬楼梯、钻山洞玩具),让孩子在运动中感受身体的位置变化(如 “脚踩在格子里”“手抓住楼梯扶手”),增强对身体部位的控制能力;
精细动作训练:通过串珠子、夹豆子、拧瓶盖等精细动作游戏,让孩子用手指操作物品,感受手部力量的大小(如 “轻轻夹豆子才不会掉”“拧瓶盖需要用力”),提升手部本体觉感知。
前庭觉训练:提升平衡能力与运动适应
平衡游戏:从简单的平衡练习开始(如让孩子双脚并拢站立、单脚站立数 10 秒),待孩子适应后,可尝试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如走平衡木、站在晃动的充气垫上),训练时需在旁保护,避免孩子摔倒;
旋转与跳跃游戏:适度开展旋转(如抱着孩子缓慢转圈、玩旋转木马)、跳跃(如跳蹦床、从矮台阶跳下)等活动,让孩子感受身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如 “转圈时感觉身体在动”“跳起来会离开地面”),帮助孩子适应运动刺激,提升前庭觉稳定性。
五、提升感知能力的关键原则:家长需牢记 3 点
在帮助自闭症孩子提升感知能力的过程中,家长的方法和心态至关重要,需遵循以下 3 个原则,才能让训练更有效、更安全:
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避免强迫
自闭症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投入,训练时应选择孩子喜欢的玩具或活动(如孩子喜欢汽车,可利用汽车玩具开展视觉追踪、听觉指令游戏);若孩子对某类训练表现出明显抗拒(如哭闹、逃跑),应立即停止,避免强迫训练导致孩子对感知刺激产生更强烈的抵触情绪。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
感知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从孩子能完成的简单任务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例如,视觉配对游戏先从 “相同图案配对” 开始,再过渡到 “相似图案配对”;听觉指令先从 “单步指令” 开始,再过渡到 “多步指令”,避免因难度过高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融入日常生活,保持一致性
感知训练无需局限在 “特定时间”,可融入日常活动中(如吃饭时让孩子触摸碗碟的触感、听家人说话的声音;穿衣服时让孩子感受衣物材质、听 “穿袖子” 的指令)。同时,家长需保持训练方法的一致性(如指令语气、游戏规则),让孩子在稳定的环境中逐步巩固感知能力。
专业干预助力感知能力提升,为孩子成长添力
感知能力的提升对自闭症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每个孩子的感知异常类型、严重程度不同,若孩子存在明显的感知问题(如对多种声音极度敏感、完全抗拒任何触觉接触),或家长尝试家庭训练后效果不佳,建议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通过个性化干预方案提升孩子的感知能力。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疗机构,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包括自闭症)的干预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自闭症孩子的感知能力问题,医院会先通过专业评估,明确孩子感知异常的具体维度(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及严重程度,再由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感知训练方案,训练内容涵盖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等多个方面,且会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动态调整方案。同时,医院会向家长详细讲解训练方法和在家延伸的技巧,帮助家长将专业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实现 “医院干预 + 家庭巩固” 的协同效果,助力孩子逐步改善感知异常,更好地适应环境、提升生活能力,健康快乐成长。